close
一九六五年,許文彬就讀台南一中二年級時,曾在中華日報頒發一篇文章「若何解開高中國文教育癥結?」,內容談及文白爭議,當時他身為名學生,認為文言文、白話文其實只是一種文體,有的文言文很白話、白話文很文言,許多文章介於灰色地帶,爭論毫無意義。
前國策參謀、律師許文彬說,文言文、白話文都僅代表一種體裁,文言文旨在精粹,白話文考究通順,兩者都不行偏廢,應就「人生哲學的體悟」、「文字表達能力」做為取材皈依,教師的講授體例也該被檢討,若何讓學習變得多元活躍,才有助於古文造詣前進翻譯
「陳腔濫調取材與教學枯燥乏味,是扼殺學生進修樂趣的首惡!」許文彬說,很多老師教古文,只逐字翻譯,學生看不懂完整文義,味同嚼蠟,重點應放在師資教法,並引發學生樂趣。
他舉范仲淹的《岳陽樓記》為例,「先全國之憂而憂,後全國之樂而樂」,頓時就能讀懂;蘇東坡的《水調歌頭》,「人有離合悲歡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,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」,簡單的廿七字道盡「滿足常樂」。兩首古文沒有晦澀的地方。
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師陳慶華曾撰寫「為古文講授著新裝—以沈復兒時記趣一文為例」,插足多媒體或現代朗誦方式,培育學生臨場感。
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885/2667618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公司02-23690932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